1)第二十章 人与自然_穿越人世间的少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方便面的出现,预示着粮食基础加工环节已经完成。

  粮食种植——粮食加工——畜禽养殖——肉联厂,这一个完整的粮工链条,虽然是以省为单位的布局,但模式有了,在示范作用下,很快就会完成不同层级的落地。

  最后以不同形式,出现在最基础生产单位——乡村的生产队上。

  文昊终于清楚了,他要如何融入这个世界,那就是在最基础生产单位,围绕当地主产,推进基础加工布局。

  布局的地方,就会逐渐城镇化,随着基础加工布局,也就完成了城镇化建设,城镇一头连着城市,一头连着田地、草原、山林、湖海,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。

  自古农民是百业,农村是百业兴旺之地。

  有了城镇,土地生产的东西就会以更高的价格售出,产业链中比较多的环节留在了农村,农村就会逐渐变得富有,就能留住人。

  再有了城镇吸收非农人口,城市也就不会那么多了。

  大量的不耕作人口聚集的城市,所食所用都靠外部输入,不但环境严重超载,而且稍微有些变故,就会大乱,实在不是啥好事儿

  得嘞,护林员和河长制推动了山林和湖海,那么,农业、农村、农民,就交给华夏环境,作为独属于华夏环境研究的新项目!

  现在是最好的机会呀!

  有那么多识字的青年可以驱使,生产队的农业还是集体化,可以集中力量做大事儿,等一个个生产队转化为集体农庄以后,恐怕再也不会出现农民工了吧。

  村无烟火只剩房,冬雪纷纷好凄凉,儿时玩伴今何在,各自飘零在异乡。

  呵呵……

  以后,城市的归城市,农村的归农村!

  他不知道走下去还会碰到什么问题,他还知道今年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,但是不怕,慢慢做就是!

  边做边学习,边做边认知,总要努力做一下!

  长途无聊,文昊就躺在铺位上琢磨,怎么去落实这个事儿。

  这和环境研究的项目有关,也和周秉义负责的知识青年项目有关,农田、农村、山林、草原、牧民……,嗯,办一个杂志,作为喉舌,就叫人与自然!

  这样说来,知识青年那里,其实也可以办一个类似的东西,有了自己的喉舌,宣传起来也方便些。

  和白头鹰他们不一样,在华夏,农民是最大的一个职业群体,是整个社会的基础。

  在这个自古有耕读传家思想的华夏社会里,九成九以上的人,前推三代,都和农民有关。

  文昊的前世,可以说政府做的最不成功的就是三农,索取多,回报少,后来宽裕了,投入也被所谓的“新一代农民”漂没了!

  那是农民么?

  那根本是一群别有用心去农村投资农业的资本家!

  一帮子城市人去研究农民的问题,然后一帮子别有用心的资本家去落实,一个个救世主似的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ewen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